以文物之名激发文化自信||建工学院举办特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城站第一行——千年瑰宝,七彩盐湖

时间:2023-07-17     来源:建工学院     阅读0

7月17日至18日,在建工学院团委邢芮老师的带领下,建工学院暑期“三下乡”运城市实践队10名同学前往运城博物馆、盐池等地参观学习,本次实践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地标、走进乡村田野、深入历史前沿等方式,将“学思践悟”融为一体,了解运城历史的历史传续,体悟党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感受历史文化驱动的澎湃力量,引导青年学生立足盐城文化底蕴,关注国计民生,回应时代呼唤,践行青年担当,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成为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勤勤恳恳、刻苦努力、奋发学习、有所作为的建工学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构筑建工梦、科院梦、中国梦。

640

运城,古称河东,关公故里,山西省辖地级市。运城地处山西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河南济源毗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及洛阳相望。

640 (1)

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运城是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涌现出了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文武俊秀。运城文物旅游景点1600余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凭借当地独特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运城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在新时代发展的征程中大步前行。

640 (2)

千年瑰宝、七彩盐湖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其作为“中国死海”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盐湖阡陌纵横、银岛万千,湖内银岛奇景是常年展现满眼的硝堆,环绕盐湖的数十平方千米湿地常年栖息着数十种候鸟。

17日上午,通过集体研讨、设置调查问卷、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以运城市盐湖区为例,实践队员展开关于盐湖文化生态的调查问卷进行走访调研。早上十点,队员们到达池神庙门口,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分批次开展“以文化之名激发文化自信”相关生态、文化问卷调查。

暑期实践

三下乡

通过总结有效问卷80份,分析汇总问卷调查结果,实践团成员发现,参与调查研究的71.36%的人愿意谈论盐湖及周围水域的生态问题,百分之80以上的人群愿意参与到共同治理盐湖生态的行列里,沿线居民对于河流治理较为重视,且对于现阶段盐湖及其周围水域的治理效果较为满意。

暑期实践

在实践调查中,当地村民向我们阐述了运城退盐还湖的原因,“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总是双面的,一方面盐湖资源得以更丰富的被利用,而另一方面盐湖的环境也不断下降,甚至被提取出来的盐质量也开始降低。但是在那个时候,社会发展是重中之重,运城盐湖这个罕见的资源宝地不能被浪费,于是1985年的运城盐湖开始生产芒硝。之后又对卤水进行了更丰富更细致的利用,生产出许多化工产品”。在面临城市污水和过度开发的双重打击,过于大量的废水和废弃物质流入运城盐湖,而盐湖本身应带有的自洁系统也被人工开发侵害。这时运城人民才意识到不断变换的市场产品,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快速便捷的城市生活等这一系列鲜明靓丽的新时代发展背后的代价是自然的破坏。

640 (3)

于是2020年9月,运城人们为相应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退盐还湖的实施为运城盐湖带来了新的生机。伴随着盐湖地区工业活动的停止,原本盐湖中消失的湿地、滩涂都得到绿化修复,当地的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同时,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实践

下午,实践队员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入了神秘的七彩盐湖,通过聆听当地村民讲述运城盐池的形成过程、晒盐方法的演变以及新时代下盐池退盐还湖的现状等内容,多角度了解运城历史名人,全方位观看历史遗产,深层次学习了运城盐湖五千年的变迁史及其璀璨的文化,切实感受了运城盐湖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践团成员点明了探寻古老中国文明进步的路程,进一步体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到的“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的深刻内涵。同时在盐池湖畔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牢记盐湖生态价值和功能,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