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建工学院土木工程(本)2001的周泽理,我的家乡在吕梁市文水县,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文水县的民族文化和文化传承。
文水,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依巍峨吕梁山,山脉绵延峰峦起伏,展现出“叠嶂穿空凝紫翠”的壮丽景色;汾河、文峪河、磁窑河纵贯全境,河水波光与吕梁云霞相辉映,形成“飞云流水亦分光”的格外妖娆。
文水、美丽富庶,人杰地灵;文脉如水、源远流长。
层峦叠嶂的子夏山,隐唐洞隐匿其中,相传一代儒宗卜子夏曾在此地退隐讲学,开创了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三晋儒学。这里是武则天的故乡,开合有矩的历史文化基因浸染着不断进取的文水人。古往今来、文水是通达三晋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民素刚劲”就是文水民风的真实写照。在这块热土上诞生了女英雄刘胡兰,她以短暂的青春,谱写出永生的诗篇。素有“武术之乡”之称的文水,世代相传的左家拳延续至今。文水人崇尚俭朴,勤力稼穑,至今仍然坚守着农业大县的传统,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近年来,文水县委、县政府提出“一核三位五区”战略,力争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组合拳,努力在深化改革、转型创新、农业提质、开放引进、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我县宣传文化部门,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为塑造文水美好形象,实现文水振兴崛起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非物质遗产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主奏乐器是一面十分罕见的巨鼓,因源于桥头村,当地人称“桥头大鼓”。桥头大鼓主奏乐器是一面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的巨鼓,当地人称“九龙浑天雷公鼓”,协奏乐器为铙、钹。演奏时,由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形成多队形变化的演奏阵式。
桥头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动,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它与当地民间迎祀麻衣仙姑活动紧密相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清末,祈雨祭祀仪式和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动空前隆重,桥头大鼓作为18家迎祀队伍之首,每次都大出风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桥头大鼓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文革”期间,桥头大鼓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艺人弃艺,鼓谱流失,仅剩其名。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水县文化部门对几近流失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全面的挖掘、抢救、整理,使得桥头大鼓这一传统表演形式得以新生。
七十多年来,文水县云周西村都是这样迎来它的黎明,而女英雄刘胡兰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刘胡兰镇的孩子们开学第一课就是向英雄刘胡兰致敬!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日伪时期,八路军在吕梁山区坚守抗战,在群众中有广泛的革命基础,童年时期的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放哨和送情报。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政府公然发动全面内战,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阎锡山反动军队对吕梁地区革命根据地展开了惨绝人寰的“三自传训”,逼迫当地群众交待和共产党的关系,不交待就会受到残忍的迫害。一九四七年一月,由于叛徒告密,刘胡兰不幸被捕。
1947 年 1 月 12日,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目睹了之前6人都惨死眼前,却断然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绝不自白、绝不叛党,她大义凛然从容地走向敌人的铡刀。
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被时任晋绥军区《战斗报》的随军记者通过电台拍发到延安,毛泽东得知十五岁女英雄的事迹,慨然提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1947年2月,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追认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七十三年过去了,刘胡兰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高大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该怎样对待生与死的考验?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七十三年前,十五岁的女英雄刘胡兰用鲜活的生命给出了她回答:为人民利益而死!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的队员更换了一届又一届,今天的民兵班队员郭晓宇肩上又多了一份职责和使命。她将接过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的班旗,担任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第二十二任班长。继续守护这片有着历史传承的英雄热土,把刘胡兰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发扬。
据县志记载,文水古城布局疏密有致,城内曾广种水稻,可惜也毁于水患,建筑历遭战争摧毁,现在留有建于宋代的梵安寺塔。而古驿道上石永楼奇巧的卯榫结构和清代形制稳健有度的孝义镇市楼,古老的建筑则依然呈现着文水人的聪明才智,也见证了文水实乃富庶壮丽之地
美丽文水,山峻水秀,良田如棋,水灌若网,虽历经沧桑,文脉武术依然相得益彰、熠熠生辉。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正热切地召唤着文水,召唤着文水更加辉煌更加丰满多姿的未来。
文水,山任巍峨,水运自然,引英豪辈出;文水,拥山川之智,仰日月之辉,舞出开怀的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