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学院欢迎你

时间:2022-07-15     来源:建工学院     阅读0

建工学院成立于2014年6月(前身为建工系),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风景园林、工程审计五个本科专业,2020年工程管理专业被评审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另外学院还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两个专科专业(专科专业2021年停止招生)。

学院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以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为己任,坚持“规范教学管理,夯实评估基础,推进产教融合,彰显建工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凝聚人才、提高质量、强化管理、争先创优”的工作理念,坚持“课程与市场接轨”的专业建设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本科学生1463人,专科生222人,专业教师 65 名,其中教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5人,约占教师总人数38.5%,硕士及博士45人(其中博士4人),约占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

学院非常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现有实验、实训室面积1554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600万元,其中有土力学实验室、砂石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力学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室、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室、CAD制图实训室、预算软件实训室、建筑资料管理(软件)实训室、BIM技术应用实验室等15个实验实训室。有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基地10个。

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育人氛围,秉承学校“求知、修德、 强能、报国”的校训和“勤奋、文明、创新、奉献”的建工精神,围绕“德育教育工程”、“形象塑造工程”、“素质拓展工程”、“就业竞争工程”开展特色活动,努力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三定位

建工学院

一、服务面向定位:

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将学院打造成为“建筑工程师”的摇篮,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面向山西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向我省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1+X”的培养要求,经过建筑工程师(工程审计师)基本训练,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及转型综改区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能够在建筑类相关专业领域从事规划、施工、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发展目标定位:

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围绕山西综改示范区建设,推动内涵发展,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够用、生产一线好用、未来发展适用原则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及时将工程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为经济社会特别是山西综改示范区及萧河产业园区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造具有特色的示范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抓手,全面贯彻OBE教学理念,全方位推动学院各专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向国家一流专业冲刺,工程造价、风景园林、工程审计向省级一流专业冲刺。

打出“组合拳”,实现“三级跳”,在完成学位授予权、本科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实现设置专业硕士点的目标。

1

学院特色

建工学院

特色培育之一:依托重点学科  打造“1+X”型专业社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体现岗位群能力要求,“1+X”证书制度是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制度。

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学校投巨资200多万元建设“BIM技术应用实验室”,两年内成功申报BIM技术应用、建筑识图、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5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单位。同时成立与之对应的5个学生专业社团,形成了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1+X”型专业社团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鼓励学生积极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省赛、国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基本实现工作后上岗“零适应”,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

特色培育之二:构建“产教融合” +“岗证赛课融合”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1342):即一条路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三措并举:1、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2、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3、构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四课堂联动:1、校内课堂,2、第二课堂,3、校外实习实训课堂,4、网络课堂。两个结合:持证与就业相结合,人人持证并以获得注册建筑工程师基本训练。

“岗证赛课”融合。在满足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岗课深度融合,根据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制定授课内容,制定课程标准;针对专业必须取得的证书,采取课程与考试对接的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考证要求,“岗证融通”,在课程设置中,定位于岗位需求,同时,兼顾学生毕业后考取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相关证书的知识体系要求,进而形成“德育优先,能力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赛教融合,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赛教结合”的良好局面。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生产现场实际需要,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考证要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2

专业介绍

一、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是经教育部2014年批准设置并同年开始招生,2020年该专业被评审为校级一流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山西经济转型综改示范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领域,从事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

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CAD制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法规与案例分析、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

三、专业概况:

土木工程专业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并开始招生。2020年该专业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2022年该专业被评审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具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博士1人。该专业教师一部分来自企业建造师、造价师等专业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一部分来自其他高校(退休)教授或副教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一部分为近几年毕业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他们基本都具有在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教师们的学生评教优良率达到 96%以上,在各类课题申报及教学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较为优秀,就业行业主要在建筑业,具有“专业对口就业率高,就业岗位稳定性强,学生未来发展空间大”的特点。

2022届该专业的考研率17%。

3

四、专业特色:

1、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是国家级综合改革实验区,学院坐落在示范区腹地。土木工程专业是示范区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应用型人才的“黄埔军校”。

2、培养的学生具有“基础知识够用,区域发展能用,一线工作好用,行业企业适用”的四用人才特点。

五、学生工作特色:

形成了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学生工作模式。

六、专业发展前景:

强化“1+X”的培养要求,及时将工程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启动考研工程,强化考研指导与服务,打造考研新高地。

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抓手,全面贯彻OBE教学理念,全方位推动土木工程专业高质量发展,向国家一流专业冲刺。

4

七、职业面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工作。

二、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2018年该专业被评为山西省优势特色建设专业,2020年该专业被评审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山西经济转型综改示范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新能源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卓越的创新能力,全面获得土木、新能源工程技术基本训练及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知识能力,成为在国内外土木、新能源等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机械原理、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能源法规、工程计量与计价、管理学、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工程经济学、风力发电原理、工程监理、工程软件应用、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三、专业概况:

工程管理专业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并开始招生。2018年该专业被评为山西省优势特色建设专业,2020年该专业被评审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具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3人、副教授5、博士2人。近44%的教师分别获取了国家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建设了一支占比已达56%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学院教学过程规范,学习氛围浓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年终就业率 95%。

四、专业特色:

1、该专业构建了“产教融合 +岗证赛课融合”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考证要求,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结合。

2、建筑信息化BIM技术己成为我国建筑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最新技术,学校投巨资建设了“BIM技术应用实验室”,我们将最新技术及时融入了教学之中。

五、学生工作特色:

形成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学生工作模式。

六、专业发展前景:

围绕山西综改示范区建设,强化“1+X”的培养要求,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够用、生产一线好用、未来发展适用原则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及时将工程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为经济社会特别是山西综改示范区萧河产业园区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造具有特色的示范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抓手,全面贯彻OBE教学理念,全方位推动工程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向国家一流专业冲刺。

七、就业面向: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能够在土木、新能源等建设工程的勘察、施工、监理(项目管理)、投资、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公司等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

三、工程造价

该专业是经教育部2014年批准设置并同年开始招生。工程造价专业7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既是造价师、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又是讲师或教授、副教授),不少教师来自大型国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坚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山西综改示范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建设工程招投标、编写各类工程估价经济文件、进行建设项目投资分析、造价确定与控制等基本技能,获得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力学、建筑CAD制图、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测量、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工艺与识图、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建筑法规与案例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原理、项目投资与评估等。

三、专业概况:

工程造价专业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并开始招生。该专业专业类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2017年被评审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该专业年轻教师70%以上具有造价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不少教师来自大型国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该专业就业率比较高,就业质量比较好,近年来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

四、专业特色 :

1、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高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讲授的是本行业最新技术,最新规范、规程要求。

2、 工程造价数字化建设形成亮点,建设了建筑工程CAD实验室、预算软件应用实验室、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验室、BIM技术应用实验室。

五、学生工作特色:

形成了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学生工作模式。

六、就业面向:

建设单位及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代理、项目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

七、专业发展前景:

强化“1+X”的培养要求,及时将工程新技术、新规范、新规程融入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创建山西省有影响的“造价师培养基地”。

5

四、工程审计

一、专业背景:

就目前山西省乃至全国的情况看,工程审计任务大多数由两部分人承担,1、工程管理或工程造价专业人员;2、财务审计专业人员。对于第一类人员没有接受过审计理论教育,对于第二类人员没有接受过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这两类人员都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上存在短板现象。即懂审计、又懂工程技术的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社会的发展对工程审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急需这方面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坚持服务地方

(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山西综改示范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和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审计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审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主干课程: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结算与决算、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预算软件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工程经济学、税法、审计学、统计学、建设项目审计、工程计量与变更签证、经济效益审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会计、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学等。

四、专业特色:

专业定位为服务综改示范区、产教融合于综改示范区、学生就业于综改示范区。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与企业合作实现“三参与、五结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教学内容的实施、参与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 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结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五、学生工作特色:

形成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学生工作模式。

六、就业面向:

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建筑行业、资产评估领域、会计师事务所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

五、风景园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可以说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各地的热门专业。该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面极其广泛,几乎包括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的大部分内容。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人才要同时具备花卉苗木养护、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美学欣赏及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侧重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其中之一或之二,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侧重于园林绿化,缺乏工程管理能力;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则偏重于区域规划;艺术院校毕业生更偏重于视觉的感受,这些毕业生对园林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甚少,所以目前许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相关知识欠缺。社会急需大批即掌握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苗木养护等知识又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的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我们是建工学院,依托我院建筑专业群建设风景园林专业,设置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植物环境生态、花卉苗木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工程项目管理和预(决)算能力和艺术美学欣赏能力,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房地产公司、园林植物生产与经营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施工和全过程管理(包括造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

风景园林制图、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测量与实训、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概论、景观设计手绘表现、园林初步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训、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与实训、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建筑法规、景观建设材料与施工、风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与招投标、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预算软件应用、BIM技术建模及应用、景观快题方案(设计方法与评析)、3DS MAX景观三维效果图、Photoshop平面景观彩图、景观CAD设计图

三、专业概况:

该专业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并开始招生。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各地的热门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就业市场潜力大,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该专业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左右。

目前该专业共有教师12人,其中具有教授2人、副教授3、高级工程师1人,教师数量及结构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专业特色:

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园艺学、美学、工程管理等学科内容。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人才要同时具备花卉苗木养护、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美学欣赏及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侧重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其中之一或之二,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社会急需大批即掌握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苗木养护等知识又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的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我们依托我院建筑专业群建设风景园林专业,设置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满足了社会需求,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五、学生工作特色:

形成了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学生工作模式。

六、就业面向: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城建园林部门、房地产公司、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园林植物生产与经营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经营,园林工程施工和全过程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