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非遗传承发展路径,破解其“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困境,7月18日到22日,建工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以“溯源文脉,赓续匠心”为主题,赴孝义市开展“三下乡”活动。团队聚焦当地剪纸、皮影、传统布艺等非遗项目,通过实地走访、参与售卖、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挖掘第一手资料,旨在调研非遗传承现状、剖析发展难题,结合乡村振兴为其活化发展寻可行路径。
本次实践覆盖3个非遗传承基地,建工学院队员在临水文旅驿站时,向当地人了解非遗特色:剪纸镂空剔透,题材多取自农耕文化与民间故事;皮影侧面造型灵动,雕刻技法丰富,色彩对比鲜明;传统布艺以刺绣为核心,凝结着当地妇女的智慧,都蕴含“天人合一”“祈福纳祥”的文化意涵。谈及孝义村超,大家谈到体育与非遗的融合让汾阳地秧歌等项目借平台展演扩大影响,赛场外围的非遗文创与美食也带动了销售及产业发展。在胜溪湖,队员们和守护祠堂的村民、活动策划人员交流,听他们讲郭氏祠堂等承载的地方记忆,以及森林公园里非遗体验、秧歌表演、贾家庄汉式婚俗等活动如何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民俗文化。
通过实践发现,当地非遗传承发展存在多重难题:如传承断层风险加剧,年轻群体参与意愿低,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产品创新滞后,多沿用传统题材样式,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不足;销售渠道与品牌建设薄弱,线上销售占比低,缺专业电商运营,包装简陋、品牌辨识度差;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乏力,资金补贴有限,文旅、电商等部门资源未形成合力,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紧密。
针对问题,团队成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一是与高校合作开“非遗创新设计”实践营,邀年轻设计师携手传承人,借短视频推“非遗教学”内容,以“直播带货+技艺展示”引关注。二是围绕“实用、轻量、个性”开发衍生品,如剪纸融文具服饰、木雕拓品类,推“非遗+定制”。三是联合电商做“开店培训”,设计统一标识、故事手册,打区域IP。推“非遗+乡村旅游”,在民宿设体验区,建议设“创新基金”,协调金融机构贷小额款。
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非遗是赋能乡村发展的“活态文化”。传承非遗,既要守好“老手艺”的根与魂,更需以创新注入活力。作为青年学生,建工学院实践团队将持续关注孝义非遗发展,通过线上宣传、公益设计等助力传播,也盼更多人认识、热爱非遗,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焕发蓬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