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建工学院工程造价(本)1902班的焦亚威,我的家乡在山西侯马,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侯马晋国博物馆。
山西侯马一带古称新田。新田文化是指公元前五八五年晋国迁都新田至公元前三七六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共二百零九年间发生在晋国、以都城新田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成就及实践活动。
中国春秋后期晋国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西北部。面积约35平方公里。据《左传》记载:成公六年(公元前585) 晋人由故绛迁都于汾浍之交的新田,仍称绛,直至晋亡(据《史记》为前376年;据《竹书纪年》为前 370或前369)。以后该地归于魏,渐废弃。旧说新田在今曲沃县西,据考古发现证明应即今侯马晋国遗址。1954年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后经多次勘查发掘,主要有:1956~1957年发掘、勘探,发现古城;1961年发掘平阳机械厂 2号铸铜遗址;1962、1965年对遗址进行全面勘探;1962~1964年发掘平阳机械厂22号铸铜遗址;1965~1966年发掘盟誓遗址;1959~1986年多次发掘上马墓地;1984~1986年发掘北坞古城府库遗址和呈王古城东建筑群遗址。侯马晋国都城废弃后未经大的兴建和破坏,地下遗存保存较好,是春秋中晚期的代表性城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积约3800平方米。发现瘗埋牺牲的土坑 (“坎”)400余个,较大的埋牛、马、羊,较小的埋羊或盟书。多数坑的北壁底部有一个小龛,放置一件(个别数件)祭玉(“币”),有璧、璜、瑗、玦、圭、璋等。埋葬盟书的坑集中在西北部,共出土盟书5000余件,其中字迹比较清楚的 656件(见侯马盟书)。多数学者认为是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前497~前489)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它的发现对研究东周盟誓制度、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
在盟誓遗址北约 500米,呈王古城东已探出夯土建筑基址 78处。其中最大一处东西宽 55米,南北长70米。其东、东南、西南数百米距离内都曾发掘出与祭祀有关的遗址。可能为宗庙类建筑遗址。
遗址中发现的遗物种类甚多,有?、斧、凿、削、空首布、镞等铜器,刀、锥、簪、梳等骨器以及角镳、角、蚌刀、蚌镰、石圭等。陶器数量最多。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和红褐陶。纹饰主要为绳纹,部分泥质陶器上盛行暗纹,有锯齿形、螺旋形、鱼、鸟、兽等,有的陶器上刻划数字等符号或图案。陶器种类有鬲、鼎、釜、甑、盆、钵、盖、豆、盘豆、罐、瓮、壶、鉴以及筒瓦、板瓦、素面半瓦当等。此外有少量釉陶和原始瓷。遗址早、中、晚 3期的陶器形制、纹饰等方面有变化和区别。早期陶器多呈青灰色,或灰黑色,胎较均匀,外表规整,绳纹较深、紧,排列规整。磨光器物较多,暗纹图案规整。鬲罐类多折沿较宽而平整,颈部较高,折角明显,通体较高。鬲略显分裆,足断面略圆,裆呈拱形。盆甑类沿较宽平,腹壁深直。盘豆盘部较深凹,壁内曲。晚期陶器多呈瓦灰色或灰白色,胎厚薄不匀,表面多留旋棱。绳纹较粗、浅。磨光器物较少,图案多粗放写意的鱼鸟。鬲罐类沿较窄、厚,颈部较短而圆卷,圆肩、鼓腹,通体较矮胖。鬲裆外部瘪平,下部拱形低,足断面略呈三角形。盆甑类沿较窄,不规整,颈部折成一斜面,下腹急收。盘豆盘部浅平,壁近直,柄部粗细不匀。
1956年10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侯马工作站,负责遗址的勘查发掘和日常保护工作。1960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侯马地区古城遗址的勘探发掘工作的通知》。1963年初步划定了侯马晋国遗址的保护范围。1964~1965年树立了保护标志、保护重点和一般保护区的界桩、标桩,并建立了村一级的保护组。1980年侯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晋国遗址的布告,并重新组建了村级保护小组。
侯马因古都而闻名远近,在古代文化的熏陶、孕育下,侯马的文化意蕴也会愈加凸显。博物馆悠久漫长的历史,规模宏大的民居,浓郁的风土人情,将会在地方政府以及民众的共同保护下得到长足地发展。